分享好友 技术首页 技术分类 切换频道

2007年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发展分析

2020-01-29 11:1361240选矿技术网

一、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化,市场机制、市场体系也逐步形成。根据市场定价产品范围的不断扩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生产和流通不相适应。为了寻求解决这—难题的有效途径,在与国外交流经济发展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经验基础上,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决定研究国外的期货制度。

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专门成立了期货市场研究小组,对期货市场的试点进行研究和准备。期货市场研究小组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历史经验,重点了解一些国家开展期货交易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做法、经验教训,邀请国外专家进行试办期货市场的咨询。经过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国情对在我国试办期货市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在当时的条件下应大力发展有保障的远期合同交易,用期货机制规范远期合同,以改造批发市场为起点,与建立批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结合起来,建立有严密法规和交易便捷的期货交易市场。

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先从农产品开始试点。1990年成立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这就是后来的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前身),开始了农产品远期合约的交易。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有色金属价格的改革起步较早,基本上是在有色金属总公司成立以后的十几年里进行的,经历着以调为主、调放结合,到以放为主、走向市场的过程。有色金属价格的市场化是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建立的基础。价格的市场化必然带来价格的波动,加上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的无序,因此在探讨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会议上,专家、学者和领导共同发出呼吁:尽快建立规范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

二、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变迁

上海铜交易起步虽然较深圳晚,但交易量很快大大超过深圳。上海、深圳金属期货市场的成功,吸引了许多省市领导来参观视察,也掀起了开办有色金属市场的高潮。在继深圳、上海之后,沈阳、天津、重庆、成都等地也纷纷成立了交易所,开展有色金属的期货交易。

铜成了这些交易所共同的交易品种之一,然而地区性的分割有悖于交易所规模交易的特点,这些后起交易所铜的交易都比较低迷,期货市场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就在中国期货市场表面蓬勃发展而实际问题不断的情况下,国务院开始了对期货市场的清理整顿。从1995年起,中国期货市场进行了两次重大的结构调整,第一次发生于1995—1996年,第二次是1998—1999年。

1995年,中国证监会开始整顿国内期货交易所并重新审定经纪公司及兼营机构的代理资格。在四十多家期货交易所中保留15家作为试点,原上海金属交易所自然成为15家试点交易所之一。1998年,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管理层再一次对期货市场进行了结构调整。这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交易所由14家(1996年已取消一家)撤并为3家,上市品种保留12个(铜是其中之一),经纪公司的注册资金最低额由1000万提高到3000万。在这次调整中,上海金属交易所与上海商品交易昕、上海粮油交易所合并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深圳、重庆、沈阳、成都、天津等9家交易所被取消,上海期货交易所也就成了国内进行铜期货交易的唯一交易所。

三、期货市场对有色金属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全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有色金属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铜资源短缺更为严重。第二个挑战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第三个挑战是新材料、新技术的挑战,有色金属行业正面临着满足国民经济以及高科技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应对这些挑战,是新时期有色金属行业庄严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这几年我国有色金属的现货、期货市场一直快速发展,未来还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成为世界三大铜定价中心之一,铝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额不断扩大,07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锌期货品种,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品种序列得到极大的充实和完善。在长期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涌现出以江铜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他们充分利用期货、现货两个市场,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促进主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国家政策已经给期货与现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色金属作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色金属金融属性的发掘和发挥,为有色金属行业和金融资本的进一步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业界首例!中国煤科联合完成5G井下低频大上行能力创新验证
近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科院联合神东煤炭集团、中国电信榆林分公司、华为公司圆满完成5G井下低频大上行能力创新验证,充分体现了井下场景低频+大上行5G方案的先进性,对探索5G+智能矿山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0评论2023-07-04564

煤炭行业首个超高压液压软管试验系统投用
近日,煤炭行业首个超高压液压软管试验系统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试验系统的建成,填补了矿用水射流式割缝压裂装置配套的超高压介质输送系统安全性能分析验证能力的空白,标志着煤炭行业已具备设计工作压力达100MPa液压软管的爆破性能、脉冲性能分析验证能力,能够为矿用水射流式割缝压裂装置可靠应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0评论2023-07-02544

瞄准“国字号”!湖州驰骋科技新赛道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机床切削工况刀具状态原位实时监测传感器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日前举行。该项目主要针对刀具状态原位实时监测与磨损补偿难题,突破传感器内嵌集成封装、刀具状态辨识解算、磨损原位高精度补偿等关键技术,为我国高端装备绿色智能制造提供重要手段与依托。

0评论2023-06-30627

权威发布!“2023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和“2023全球专利创新指数”
6月27日在江苏永钢召开的“2023(第十六届)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上,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就“2023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和“2023全球专利创新指数”进行发布与解读!

0评论2023-06-29558

技术赋能!煤矿智能化建设亟待由“政策市”转向“市场市”
作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化智能开采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技术引导之下,煤炭行业正在逐步进入智能化时代,将会有效地提升行业生产效率,提高行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为行业生产带来明显价值。1政策助推产业应用形成巨大市场蓝海“煤矿机器人的应用和推广是大势所趋。

0评论2023-06-082406

王保利研究员——煤矿智能地质保障的排头兵
王保利,研究员,博士,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二级首席科学家,现任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智能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兼任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炭地质及环境保护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矿山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智能地球物理专委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外聘导师。主

0评论2023-06-072117

陕煤彬长矿业生产服务中心:彬长矿区首部DSJ140型无基础带式输送机研制成功
近日,陕煤彬长矿业生产服务中心首部自主研制的DSJ140/300/4×630型无基础带式输送机顺利完成组装调试工作,这标志着该中心成功步入大型煤矿机电设备制造行列,加工制造能力再上新的台阶。该输送机即将作为彬长矿区首部无基础顺槽输送机在小庄矿“安家落户”,其设计总长3100m,搭载4台630kW永磁变频调速一体机作为核心驱动

0评论2023-06-062103